我在北京做科普 | 怎么讓“有意義”的科普“有意思”?這位館長有話說
在博物館的講解工作中,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孩子們渴望科學的眼神,他們的這種態(tài)度是促使我做好科普工作的一個最大動力。
今年5月30日是第八個“全國科技工作者日”,主題為“弘揚科學家精神,勇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排頭兵”。蝌蚪五線譜聚焦一線科技科普工作者,特別策劃了《我在北京做科普》系列專訪視頻,邀請北京的科技科普工作者分享自己與科學的故事,將科學的魅力展現(xiàn)給公眾,讓科學的種子在每個人心中生根發(fā)芽。本期,讓我們走進北京林業(yè)大學博物館,聽聽張勇館長的科普故事。
從我小的時候,就有一些很有名的科普類書籍,比如對我影響特別大的《十萬個為什么》和《小靈通漫游未來》。在我籌建北京林業(yè)大學博物館的過程中,也接觸到了非常多從事科普工作的專家,受他們的影響也很多。
我認為科普首先要符合科學性,然后才能談藝術(shù)性。當然,科普工作非常困難,要協(xié)調(diào)好科學性和藝術(shù)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我們也在努力做一些自己的貢獻。
有兩個方面,第一個方面是向大家傳播一些新的知識,這方面的科普是相對比較容易做的。但另外一個方面,我們要否定原有的一些知識,給大家糾正一些錯誤的觀點或者看法,這方面是比較困難的。
從心理學上來講,這是一種負面的信息,所以很多人不太愿意做這方面的科普,但是這一方面又很重要,我們需要給大家提供更新的、更準確的科學認識。
做科普,收獲最大的是自己心里的愉悅。也就是能和這么多朋友在一起,探討科學的知識、理念。對于我們做科普的人來講,這本身就是很高興的事情。
平時在博物館的講解工作中,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孩子們渴望科學的眼神,他們的這種態(tài)度是促使我做好科普工作的一個最大動力。
對于那些對科普工作感興趣的年輕科技工作者,您有什么建議或鼓勵的話?
最近邱成利老師寫了一篇文章,文中提到“做好科普靠大家”。這個“大家”是兩個方面,一個是希望更多的科技工作者能夠參與科普。另外一個“大家”,是我們所有人都能夠來參與科普工作,因為全民科學素質(zhì)的提高才是我們國家未來發(fā)展的堅實基礎(chǔ)。
獸類和鳥類、昆蟲和植物的標本制作方式不一樣,以獸類來舉例,等動物死亡以后,我們把它皮扒下來,經(jīng)過處理(主要是鞣制),一個假體,包括口器、義眼,然后做好它的姿態(tài),就變成你們現(xiàn)在看到的樣子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