死侍蒼蠅、中國美味蘑菇…你們這些物種名起那么隨意是干啥?
死侍蒼蠅Humorolethalis sergius 看了這些千奇百怪的學名,你還覺得生物命名很枯燥嗎?自然界的物種固然豐富多樣,但人類的思想創(chuàng)意也變化無窮!
經(jīng)??床┪锏呐笥讯贾?,博物介紹物種的時候都會寫一串斜體的你念不出來(我也念不出來)的名字——

那么,我為啥介紹的時候要寫上這個名字呢?難道是因為怕有的中文名太不正經(jīng)?



到底什么叫“學名?

“黃鼠狼,學名黃鼬”“西紅柿,學名番茄”……類似這種文字介紹,你可能經(jīng)常見到。不過嚴格來說,在生物學界,像“黃鼬”“番茄”這種名字,只是“中文正式名”,不算真正的學名!

憑啥不是英文、中文?

這不是針對中文,像英文、法文、俄文等其他各國語言里的生物名稱,在學術上同樣不夠“正規(guī)”。唯一全球公認的生物名稱,是用拉丁文書寫的學名。
長期以來,由于世界各國、哪怕一國各地的語言(或方言)不同,各地之間同物不同名、同名不同物的現(xiàn)象非常普遍,嚴重阻礙了跨區(qū)域交流。在17~18世紀的歐洲,隨著現(xiàn)代生物學的興起,這個問題也越發(fā)凸顯。
破解難題的,是現(xiàn)代生物學“祖師爺”林奈確立的雙名法:不論現(xiàn)生物種還是滅絕物種,都用拉丁文起一個學名,作為其科學上的標準名稱。每個物種的學名分為“屬名+種加詞(或稱為種本名)”兩部分,相當于人的“姓”和“名”。每個學名只能對應一個物種,同一個物種也只能有一個學名。

現(xiàn)代生物分類學創(chuàng)始人、瑞典博物學家卡爾·林奈(1707~1778)。直到今天,他確立的屬+種“雙名法”,仍是分類學研究的基石。
為了更精準地表述學名,名錄中通常還會附上命名人、命名年份的信息。如果是已經(jīng)被前人命名過的物種,后人再命名通常是無效的。
之所以用拉丁文做學名,一方面是古羅馬帝國滅亡千余年來,拉丁文仍被西歐的教會、宮廷和學院長期沿用為書面文字,近代歐洲的知識分子也還用它。另一方面,拉丁文早已退出日常生活,成了一種固化的“僵尸文字”,詞語含義不再變動,便于后人理解學名的含義。

“俗名”還有用嗎?

有了拉丁文學名,是不是就不需要各種語言的“俗名”了呢?當然需要??!畢竟除了學術討論,各國人民日常交流時,還得用自家的語言來稱呼各種生物。
就拿我國來說,對于國內(nèi)物種以及那些知名的、或者常見的國外物種,要有個“中文正式名”作為中文的標準稱呼。至于那些各地的“俗名”,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,同樣值得保留。比如我們常吃的番薯(Dioscorea esculenta),在全國各地有紅薯、紅苕、地瓜、山芋……等多種稱呼,不可能強行統(tǒng)一成“番薯”或“甘薯”。

這個東西,中文正式名是__,俗名是__
時常有人問我“某個物種的學名是XXX,中文名怎么翻譯合適呢?”我的答案是——不必直接翻譯。中文和拉丁文的文化背景、表達習慣都不一樣,與其強行直譯,有時不如各論各的。比如2015年命名、分布于我國中西部地區(qū)的鶯類新種“四川短翅鶯”,中文名是以其模式標本產(chǎn)地——四川省命名;而其拉丁文學名是Locustella chengi,種加詞是紀念已故鳥類學家鄭作新院士。

四川短翅鶯
圖源:birdsoftheworld.org
漢語拼音也能當學名?


這些奇怪的名都是咋起的?

物種是大自然演化出來的,命名則是人定的。通常來說,拉丁文學名除了禁用不文明、侮辱性的詞匯,并無什么強制規(guī)定,可以盡情發(fā)揮命名人的想象力。當然畢竟這是在搞科研,命名者發(fā)表新物種時,還是要提供對名稱含義的解釋,做到“名正言順”。


蟹蟹:我覺得也有點侮辱我
比較常見的命名方式,主要是根據(jù)物種的形態(tài)、習性、分布地、棲息環(huán)境等特征命名,或是用人名或文化元素命名。

以形態(tài)特征命名

就像5分鐘電影解說里的小帥、小美、大壯,最直觀、常見的命名方式。其中有個常見套路,是用命名者熟悉的物種,去命名新認識的物種,大小熊貓就是如此。
西方人先知道的,是分布于我國西南地區(qū)和尼泊爾的小熊貓。國內(nèi)俗稱它為“九節(jié)貍”“山門蹲”等,西方人對它的俗稱“Panda”則可能源自尼泊爾語。1825年,法國博物學家弗雷德里克·居維葉(更著名那位喬治·居維葉的弟弟)把小熊貓的屬名定為Ailurus,源自希臘語的“ailouros(貓)”一詞,因為他覺得小熊貓長得像貓。

那我像貓一下
圖源:goodfreephotos
而大熊貓直到1869年,才被另一位法國學者——大衛(wèi)神父,在中國四川寶興縣見到。大衛(wèi)神父最初認為它和別的熊相似,命名為Ursus melanoleuca,意為“黑白色的熊”,與棕熊、黑熊同一個屬。后來其他學者認為它的骨骼、牙齒更像小熊貓,就設立了新屬Ailuropoda,屬名是小熊貓的屬名加上一個“pod(腳)”,含義是“像小熊貓的腳”。看看它倆毛茸茸的腳,是不是很像?“Panda”這個俗稱,隨后也被大熊貓共享,乃至取而代之了。
遺憾的是,由于大熊貓自漢代后僅分布于偏遠山區(qū),后世文獻對其記載極少,到清代已沒有廣泛流傳的中文名字。直到20世紀初,國內(nèi)學者才根據(jù)西方稱呼將其譯為“貓熊”或“熊貓”(哪個先出現(xiàn)有爭議),完成了引進再吸收。
大熊貓(Ailuropoda melanoleuca) 小熊貓(Ailurus fulgens)大熊貓和小熊貓體型差異雖大,但都為了吃竹子而趨同演化,有類似的牙齒和腳掌(尤其是有“假拇指”的前掌)結(jié)構,所以分類學家曾認為它倆是親戚,取了類似的屬名。上圖源:ar.inspiredpencil

鹿角花金龜(Dicronocephalus)是一類我國分布的甲蟲,雄性成蟲頭部有一對酷似鹿角的突起。其屬名由“dicran”(分叉的)與“cephal”(頭)兩個詞組合而成,非常貼切。圖源:inaturalist.org

以行為習性命名

像爸媽起名時希望孩子有什么性格就起個“靜靜、樂樂、懟懟”,對動物命名來說,某些種屬特殊的習性、食性,也是取名好素材。比如糞蜣螂屬的屬名Copris來自于希臘語kopros(糞便),意指這類甲蟲取食糞便。分布于我國四川若爾蓋縣、2011年命名的蛙喜水葉甲(Macroplea ranina),其種加詞的詞根“rania”是“蛙”的意思:因為最早是在蛙的胃容物中采到它的標本,后來又發(fā)現(xiàn)它棲息的池塘里有許多蛙類。

金龜子之王:上帝巨蜣螂
圖源:tonywublog.com
在中國和歐洲都常見的兩種鳥類,喜鵲(Pica pica)和雕鸮(Bubo bubo),都是林奈本人親自命名的物種??蛇@名字怎么有點怪?多念幾遍,或許你就猜出來了——原來林奈大神,是直接用它們的叫聲來命名的!

以地理分布命名

就像人的京生、滬生、廣生。以分布區(qū)域、尤其是最初采到“模式標本”的產(chǎn)地命名也很常見。但早期博物學家實地考察太少,對物種分布的認知不足,類似前述丹頂鶴、朱鹮這樣的情況時有發(fā)生。
隨著后來更多西方學者來華考察、以及20世紀以來中國學者自主命名了大量物種,中國本土動植物越來越多冠名“中華”。長江中的國寶魚類中華鱘(Acipenser sinensis)、后來被培育為新興水果的中華獼猴桃(Actinidia chinensis)和造就了現(xiàn)代玫瑰品種的月季(Rosa chinensis),其種加詞就來自拉丁文里“中國”的兩種拼寫。

要不月季是有力的國花競爭者呢
古代地名也可以用作學名。比如2021年命名的南詔蝎蛉(Panorpa nanzhao),其分布地在歷史上曾屬于古代的南詔國。

以棲息環(huán)境命名

類似日本人的山下、田中、川口。有些物種的生境比較特別,也給了分類學家取名靈感。比如,棲息于戈壁生境中的戈壁天門冬(Asparagus gobicus)、戈壁棕蝠(Eptesicus gobiensis)、戈壁植盲蝽(Phytocoris gobicus)等。

帶gobi的就有種很堅韌的感覺
圖源:inaturalist.org
今年由中英學者合作發(fā)表的云霧枯葉螳(Deroplatys nebula),就棲息于馬來西亞砂撈越的高山云霧林中(其近親種類多棲于低海拔林地),種加詞nebula就是云霧的意思。

致敬重要的人

類似菜名宮保雞丁、東坡肉,除了以物種本身特性命名,用人名致敬的方式,在拉丁文學名中也十分常見。一般來說,以標本采集人、同行前輩或業(yè)界好友的名字命名,最為常見。像居維葉、達爾文這種泰斗級人物,早就有大把物種的名字致敬他們了。
翻開中國物種的學名冊,也不乏外國人名:比如普氏野馬(Equus przewalskii),得名自俄國探險家普熱瓦爾斯基;麋鹿(Elaphurus davidianus)和中國大鯢(Andrias davidianus),得名自研究大熊貓的大衛(wèi)神父;19世紀來華考察的斯文侯(Swinhoe)、里夫斯(Reeves)、白厄特(Biet)等西方博物學家的名字,也在物種學名里多次出現(xiàn)。由于晚清科學落后,大量中國物種被外國人率先取了學名,留下了歷史遺憾。

麋鹿是中國特有物種,自古以來被稱為“麋”或“四不像”。19世紀,法國神父、博物學家阿爾芒·大衛(wèi)來華傳教時,在北京南苑(今南海子公園一帶)見到了這種西方人一無所知的鹿,并賄賂衛(wèi)兵取得麋鹿的皮張、頭骨寄回法國。法國同行將其命名為Elaphurus davidianus,意為“大衛(wèi)鹿”,以感謝他提供標本。圖源:thedynamicnature.com
有一條不成文的規(guī)矩是:命名者最好用別人的名字來命名物種,不能用自己的名字!不過如果是自己的家人、朋友,那就沒關系了。致敬歷史人物當然也行,國內(nèi)近年就有一些以李時珍、徐霞客命名的物種。2022年,中國科研團隊還把一種發(fā)現(xiàn)于廣東的史前巨鱷命名為“中華韓愈鱷”,以紀念曾在潮州治理鱷患的唐代文學家韓愈。

哦還有博物東蛛Orientattus bowu是吧

加入文化元素

各國的神話傳說、文學作品和歷史故事,同樣是分類學家取之不竭的寶庫。18~19世紀的歐美學者,大多從希臘羅馬神話或是基督教《圣經(jīng)》中取材。20世紀以來,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、包括新潮流行文化,也紛紛加入其中。
簡單挑幾種近三十年來國內(nèi)命名的昆蟲:普賢星天牛、火神窄亮軸甲、女媧異麗金龜、夸父綠小灰蝶……它們的名字出處,不用解釋了吧?早在1993年,還有日本學者來了個“西游記一鍵三連”,命名了“孫悟空大步甲”“豬八戒大步甲”和“沙和尚大步甲”!直到這幾年,才有以唐僧命名的“玄奘延斑蛛”(2020)和“三藏闊苔螢”(2021)。而以孫悟空命名的物種則要多得多,猴王的人氣真不是蓋的。

孫悟空大步甲,1993年由日本學者井村有希命名。其實它的外表、習性和孫悟空并無關系,只因井村喜歡《西游記》,就以孫悟空、豬八戒、沙和尚來命名它和它的兩個近親。圖源:gorodinski.ru
此外,以三國、水滸人物命名的物種也有一些,但取材《紅樓夢》的筆者還沒查到。而在國內(nèi)外分類學家的圈子里,指環(huán)王、哈利波特、金庸武俠、寶可夢游戲、漫威超級英雄……中的角色,也已多次加入了命名素材庫。


死侍蒼蠅Humorolethalis sergius
看了這些千奇百怪的學名,你還覺得生物命名很枯燥嗎?自然界的物種固然豐富多樣,但人類的思想創(chuàng)意也變化無窮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