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北京做科普 | 從科研到科普,是孤獨旅程中的“興之所至”
正是因為我喜歡心理學,在學習的過程中,我總是努力想把我學的知識跟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。
今年5月30日是第八個“全國科技工作者日”,主題為“弘揚科學家精神,勇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排頭兵”。蝌蚪五線譜聚焦一線科技科普工作者,特別策劃了《我在北京做科普》系列專訪視頻,邀請北京的科技科普工作者分享自己與科學的故事,將科學的魅力展現給公眾,讓科學的種子在每個人心中生根發(fā)芽。本期,讓我們走進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,聽聽王葵老師的科普心得。
您是如何與科普結緣的?有什么特別的經歷或契機促使您開始做科普工作?
做科普工作的動因是我的科研。
從2009年開始,我就做有關精神分裂癥的研究,因此經常去醫(yī)院采集數據,深入了解了這一患者群體。大概在2015年,我們寫了一篇科普文章,介紹了精神分裂癥的癥狀和發(fā)病率,還有一些相關的模型。到2020年左右,社會對心理學的需求日益增加,因此我又開始寫科普文章。
我認為做科普需要“天時地利人和”,“天時”是社會的需要,“地利”是我所研究的心理學領域,“人和”是媒體還有我的同事們,他們都很支持我的工作。
在將專業(yè)心理學的知識轉化為科普內容的時候,您是如何平衡科學性和趣味性的?
科普寫作,首先應該把科學性放在第一位。趣味性我認為可以把科學知識跟日常生活相結合。另外,編輯們對趣味性的把控力也非常強,他們能找到大眾感興趣的話題,比如人們?yōu)槭裁匆坏酱汗?jié)就想去算一卦?為什么過春節(jié)的時候就容易控制不住體重?不過,科普如果因為吸引眼球而忽視了科學性,我覺得不好。
目前相較于其他學科,心理學科普是比較少的,可能很多人會回避這種內容,您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?
心理學領域的科普并不少,我們常能接觸到與心理學相關的各類信息,如心靈雞湯式的知識,但問題在于高質量的科普不多。
心理學是一個特別容易被人誤會的學科,可能因為它跟我們的生活比較接近,給人一種似乎經過簡單培訓即可涉足的錯覺。但心理學是一個學科,如果在這個專業(yè)里涉獵不夠深,從事這一領域的工作就會有困難。
您是如何將心理學科普與日常生活相結合的?
正是因為我喜歡心理學,在學習的過程中,我總是努力想把我學的知識跟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。
當生活中出現一些有趣或令人費解的現象時,我就想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解讀。舉例來說,有些女孩子明明很好看,但她偏偏認為自己很難看,甚至因此感到沒法出門。還有為什么校園霸凌會發(fā)生?另外,為什么一些學習很好的孩子不愿意去上學?他們?yōu)楹螘趦刃纳钐幷J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?我嘗試將這些現象與心理學理論相結合,這也讓心理學變得越來越有趣。
您在做科普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一些困難或者挑戰(zhàn)?
由于我本身從事科研工作,因此我的科普工作主要圍繞我個人的興趣展開。可能正因為我在沿著我的興趣走,所以我沒有覺得遇到很大的困難,寫每一篇文章,做每一期節(jié)目,都是水到渠成。
在科普寫作這方面,您都有哪些收獲或者經驗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?
人們對科研工作往往存在一定的誤解,會覺得科研非?!案叽笊稀保鋵?/span>做科研往往是一段比較孤獨的旅程。我們需要花費半年時間選題、半年時間收集數據,再花兩三個月分析數據,最后把文章寫出來、改出來。
然而,我撰寫的科普文章很快就能發(fā)表,這還是很有成就感的,同時,編輯也會鼓勵我,有時候還會收到讀者的來信,這種感受也是挺有意思的。
面向對科普工作感興趣的年輕科技工作者,您有什么建議?
人們往往認為科普比科研工作要容易,我確實也這樣認為,但是對于那些年輕的科研工作者,我不建議在做科普的時候偏廢了科研。因為我們能夠寫出科普文章正是因為在這個領域有積累,正是因為我們自己做科研,考慮問題可能會比較深入,換句話說,好的科研是做科普工作的底氣。
您怎么看待近幾年熱度很高的MBTI測試?
我曾經也講授過人格心理學這門課,但是在人格心理學的教科書里,是沒有 MBTI 的。換句話說, MBTI 這個分類其實缺少科學驗證。我并不是要否定它,也許通過進一步的驗證,發(fā)現它就是個好東西,也有可能。在這里,我想提及一個心理學現象——巴納姆效應。
巴納姆效應就是面對一些比較籠統(tǒng)的描述時,人們往往會相信。比如說你是不是有的時候對自己蠻自信,但有的時候也不太自信?有時候別人說自己外向,但是自己又覺得自己內向?是不是有的時候作決定會比較困難?
其實,不管是以MBTI還是星座的形式呈現,大多數人都會認為這些描述準確地反映了他們的狀態(tài)。
上課的時候,班上有時候有300多名學生,我拿這個來測試他們,我跟他們說,如果覺得我算得準就把手舉起來,結果你會發(fā)現,全班同學都把自己的手舉了起來。所以,往往越是籠統(tǒng)的話,我們越是容易去相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