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都是被閃電“劈”出來的?

生命是什么時候,從哪里起源的?

 生命是什么時候,從哪里起源的?這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。


自從人類文明誕生以來,我們一直在追尋這個究極問題的答案。古代人將所有他們難以解釋的難題都推給了神,于是東方有了女媧造人的神話,西方則有了上帝創(chuàng)世的故事。但是隨著幾個世紀以來的科技發(fā)展和教育進步,幾乎每一個現(xiàn)代人都已經(jīng)意識到,神是虛構的,我們必須為生命起源尋找到神創(chuàng)之外的科學而理性的新解釋。


我們都是“外星人”?


在排除了神之外,另外一個像是神創(chuàng)論,但卻看上去更加“科學”的解釋是生命的地外起源說。這個理論有兩個版本:


第一個版本,一些理論認為生命起源于外星人,要么直接來自外星人移民,要么來自外星人“播種”。很多電影都有類似橋段,其中最知名的就是電影《普羅米修斯》了,在電影的開頭,一個外星人在地球上服下毒藥自殺,毒藥讓他全身都變成微小的有機分子,這些有機分子在隨后自由組合形成DNA,進而演化出諸多生命。但本質(zhì)上講,這也是神創(chuàng)論的另一個翻版,只是把虛擬的宗教神改成了可能存在的、科技遠比我們發(fā)達的機械神而已。


電影《普羅米修斯》中外星人死亡為地球帶來生命的劇情片段

(圖片來源:《普羅米修斯》)


第二個版本相對來說更加科學,有人也將其稱為胚種論。它認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或者構成生命的有機物來自于地外,它們隨著隕石在宇宙間飄蕩,一旦遇到宜居的星球就會定居下來。在這個理論中,并沒有外星人之類的存在,但實則把問題轉移成了“如何尋找含有生命跡象的地外天體”,并未試圖真正解答“生命是如何起源的?”這一問題。


當然,目前源源不斷的來自太空的證據(jù)又似乎在不斷印證胚種論。1969年,一顆名為默奇森(Murchison)的隕石降落在澳大利亞,科學家們在這顆隕石的內(nèi)部檢測出了5種氨基酸;隨后,人們陸陸續(xù)續(xù)從各種隕石中找到了更多的有機物,包括組成核酸的堿基等,這些有機物的種類多達數(shù)萬種[1];2019年,有科學家宣稱在阿連德隕石(Allende)中發(fā)現(xiàn)了核糖,這是RNA的組成物質(zhì)[2];驚喜似乎還在持續(xù),2020年2月底,科學家們在隕石中首次發(fā)現(xiàn)了蛋白質(zhì),這種蛋白質(zhì)被稱為Hemolithin,含有鐵和鋰兩種元素,其在尖端上形成一種鐵氧化物,可以利用光能將水分解為氧氣與氫氣,這個過程中產(chǎn)生的能量可以被生命體利用[3]。


默奇森隕石,與地球上的某些暗色火成巖非常相似

(圖片來源:Wikipedia)

阿連德隕石,這是一種典型的球粒隕石,2020年有科學家發(fā)表論文號稱在編號為Acfer-086和CV3的阿連德隕石中都發(fā)現(xiàn)了Hemolithin蛋白質(zhì),但是隨后遭到了質(zhì)疑

(圖片來源:Wikipedia)


每一次這種類似的發(fā)現(xiàn)都能在網(wǎng)絡上引起討論。然而,如果細細推敲的話,胚種論其實還有很多問題[1]


第一個問題是,隕石上的很多有機物看起來和地球上的相同,實際上是同分異構體,雖然分子式相同,但分子結構并不同;


不同種類的同分異構體示意圖

(圖片來源:Wikipedia)


第二個問題是手性。隕石中的氨基酸和地球上的氨基酸在手性上是有差異的。什么是手性呢?做個小實驗就懂了,舉起我們的左右手,掌心對掌心是可以貼合在一起的,但是如果都掌心向上,左右手放在一起,你就會發(fā)現(xiàn)此時沒辦法貼合在一起了,這就是手性。在地球上的氨基酸只有左旋結構,但是隕石中的氨基酸則左旋和右旋結構都有。


氨基酸的手性示意圖

(圖片來源:Wikipedia)


第三個問題是,在形成生命的化學演化過程中,可能需要比較多的有機物,這些隕石能不能為生命演化提供足夠的有機物?相比而言,早期地球的水熱環(huán)境無疑能夠穩(wěn)定、大量地產(chǎn)生有機物,因此現(xiàn)在的主流更相信生命起源于地球這個說法。


生命來源于化學反應


從上個世紀初開始,就有科學家逐漸提出他們關于生命起源于地球的理論,其中最著名的要數(shù)原始湯理論。1924年,科學家亞歷山大·奧巴林(Alexander Oparin)和J.B.S.霍爾丹(J.B.S.Haldane)分別提出了這個理論。他們認為早期地球的海洋中富含簡單有機物(如氨基酸、糖類、核苷酸等),這些分子在閃電、紫外線輻射或火山活動等能量驅動下隨機結合,逐漸形成更復雜的分子,最終導致原始生命的誕生。


1952年,科學家斯坦利·米勒(Stanley Miller)和哈羅德·尤里(Harold Urey)在芝加哥大學使用甲烷、氨、氫氣的混合氣體(2:2:1)以及水蒸氣模擬地球原始大氣環(huán)境,將它們一起通入容器后用電弧電擊。實驗持續(xù)一周后,捕捉容器中的液體變成渾濁的深紅色,經(jīng)過鑒定,其中出現(xiàn)了5種氨基酸:甘氨酸、α-丙氨酸,β-丙氨酸,天冬氨酸和α-氨基丁酸。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米勒實驗,它是生命起源研究中的一個里程碑,證明了在自然環(huán)境下可以由無機物自然形成有機物,支持了原始湯理論。


米勒實驗示意圖

(圖片來源:Wikipedia)


這個實驗鼓勵了全球的科學家大量投入對生命起源的研究??茖W家們在隨后的研究中發(fā)現(xiàn),通過化學反應,無機物還可以形成嘌呤、核糖、堿基醇、醛等各種有機物[4]


1980年代,科學家沃爾特·吉爾伯特(Walter Gilbert)基于RNA的功能提出了RNA世界理論。這一理論認為在真正的生命出現(xiàn)之前,地球上存在一個RNA世界階段,此前無機物形成的各種小分子組裝成RNA。RNA既具備DNA那樣的儲存遺傳信息并且自我復制的功能,也能夠像蛋白質(zhì)一樣催化化學反應。RNA出現(xiàn)之后快速自我復制,很快讓原本存在大量有機物小分子的原始湯世界變成一個遍布RNA的世界。


在RNA世界之后,生命可能也并沒有就此形成,而是在后面又經(jīng)歷了核糖核蛋白世界和DNA世界的演化階段,才形成所有生命的共同祖先(LUCA)[5]。不過這個過程過于復雜,限于篇幅我們并不展開討論。


雖然目前原始湯的生命起源假說已經(jīng)得到了主流科學界的普遍認同,但是問題依然存在,比如:生命到底起源于什么地方?


生命于何處起源?


為什么會有這個問題呢?因為在米勒實驗剛剛成功后不久,科學家們認為化學進化發(fā)生的地點在海水淺層,只有這里才能與閃電和各種氣體直接接觸。但是問題在于那時候的地球上,空氣中沒有氧氣,自然也就沒有臭氧層,來自太空的紫外線和高能射線很容易就照射到淺層海水中,破壞已經(jīng)形成的各種有機物。閃電也并不是時時刻刻都在電擊海洋,電擊形成的有機物也會很快在海浪作用下四散而去,要達到原始湯世界理論中有機物的濃度無疑是極為困難的。


因此,科學家不得不尋找更多適合有機物形成,同時又不容易受到紫外線破壞,有機物還不那么容易被洋流分散的穩(wěn)定場所。很快,一個新的潛在場所進入了大家的視野:深海熱泉。


在大洋底部,巖漿活動經(jīng)常會非常強烈,它們從洋底噴涌而出,形成一座座海底的山嶺,這些山嶺連起來就形成了洋中脊。在洋中脊附近,地殼薄弱,裂隙較多,海水沿著這些裂隙向下流動,接觸到這些熾熱的巖漿后向上涌出,就形成了一些熱泉。這些熱泉由于富含各種化學元素,在遇到海水后會發(fā)生沉淀,于是形成冒著黑煙或白煙的煙囪狀結構,因此被稱為海底黑煙囪或海底白煙囪。


馬里亞納海溝附近發(fā)現(xiàn)的“白煙囪”

(圖片來源:NOAA)


在“白煙囪”附近,海水并非直接接觸巖漿,而是與包裹著巖漿的熾熱圍巖相互作用。這些圍巖多是富含橄欖石的巖石,在與海水接觸后,會將其轉變?yōu)闇囟仍?00℃左右的堿性液體。這些堿性液體滲入地下后,會與洋殼發(fā)生化學反應,形成氫氣、甲烷、氨、硫化氫等物質(zhì),而這些物質(zhì)正是形成小分子的主要成分。同時,橄欖石富含鐵、鎂等元素,它們作為高效催化劑能夠加速化學反應,加快無機物向有機物的轉變過程。


此外,“白煙囪”表面布滿復雜的微孔結構,沉淀有大量黏土礦物。這些黏土礦物表面帶有電荷,能夠吸附聚集小分子,而內(nèi)部結構又類似海綿,有大量孔洞,能為化學反應提供反應空間。


高嶺土(黏土礦物的一種)的掃描電鏡圖像

(圖片來源:Wikipedia)


另外,“白煙囪”非常穩(wěn)定,很多噴口的壽命長達幾千年、數(shù)萬年乃至更久,這讓生物演化的化學反應有了充足的時間。


因此,在深海熱泉發(fā)現(xiàn)以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(nèi),科學家們都將其視為生命起源最有可能發(fā)生的區(qū)域。不過,最近的一項新發(fā)現(xiàn)似乎又挑戰(zhàn)了這一理論。


生命起源于“微閃電”?


一項最新研究提出,無處不在的水本身可能就是有機物小分子形成的最大推手之一。這個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當液滴在高速運動的時候,會破碎成更小的液滴(比如海浪拍在海岸上,瀑布落地的時候等),而原本呈現(xiàn)出電中性的液滴破碎后,小的液滴碎片會帶負電,大的液滴碎片會帶有正電。在它們分離的瞬間,由于其電性不同,會擊穿空氣,在二者之間形成微閃電。


A是實驗裝置示意圖,這是一個聲學裝置,能讓水滴懸浮并分裂,左右兩側的是銅電極,用于檢測水滴分裂之后的正負電性。B-D是用高速攝像機拍攝到的水滴分裂的過程。E顯示的是分裂后的較小的液滴被正極俘獲,這說明小的液滴帶有負電。F和G顯示的是分裂的液滴中檢測到的閃電發(fā)出的光電子。

(圖片來源:參考文獻[6])


雖然液滴非常微小,微閃電的能量卻足以電離許多還原性氣體。研究人員在設備中噴射混合了氮氣、甲烷以及二氧化碳氣體的水霧,經(jīng)過檢測后,由于微閃電的作用,這些氣體通過化學反應形成了氰化氫(HCN)、氰基乙炔以及尿素、尿嘧啶、甘氨酸等產(chǎn)物。其中氰化氫可連接碳、氮原子,形成更復雜的有機物,甘氨酸是一種生命必須的氨基酸,尿嘧啶則是RNA和DNA的組成部分。整個過程的反應速度極快,僅需120μs即可發(fā)生,而且不需要催化劑。


水滴微閃電形成有機物的實驗示意圖

(圖片來源:參考文獻[6])


這一發(fā)現(xiàn)讓生命誕生的地點和條件大大放寬,只要是適合微液滴形成的區(qū)域,均有可能源源不斷形成有機物小分子。無論是綿延的海岸線、飛瀉的瀑布、傾盆的暴雨,還是我們前面提及的深海熱泉(熱液噴出時形成的氣泡破裂即可形成微液滴),都可能成為生命的搖籃。


這一理論把生命起源的地點從深海熱泉、閃電這些“宏大場景”,拉近到每一滴飛濺的水珠中?;蛟S,生命并非誕生于某個特殊的“奇跡之地”,而是自然界中無數(shù)微小能量瞬間匯聚的必然成果。


參考文獻:

[1] 楊晶,林楊挺,歐陽自遠.地外有機化合物[J].地學前緣,2014,21(06):165-187.

[2] Furukawa Yoshihiro,Chikaraishi Yoshito,Ohkouchi Naohiko,Ogawa Nanako O,Glavin Daniel P,Dworkin Jason P,Abe Chiaki,Nakamura Tomoki. Extraterrestrial ribose and other sugars in primitive meteorites.[J].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 America,2019,116(49).

[3] MCGEOCH M W, DIKLER S, MCGEOCH J E M. Hemolithin: a Meteoritic Protein containing Iron and Lithium[J]. 2020. .

[4] James Cleaves II, H. (2022). "The Miller–Urey Experiment's Impact on Modern Approaches to Prebiotic Chemistry". Prebiotic Chemistry and Life's Origin. pp. 165- 176.

[5] Cech TR. The RNA worlds in context. Cold Spring Harb Perspect Biol. 2012;4(7):a006742. Published 2012 Jul 1. doi:10.1101/cshperspect.a006742

[6] Yifan Meng et al._Spraying of water microdroplets forms luminescence and causes chemical reactions in surrounding gas._Sci.

Adv.11,eadt8979(2025).DOI:10.1126/sciadv.adt8979

久久综合免费黄色视频,亚洲国产精品ⅴa在线播放,曰产欧美精品区二区三区,亚洲va中文字幕不卡无码下载 www.sucaiwu.net